毛南戏《将心比心》剧照。(受访者供图)
仫佬剧《玉笛情缘》剧照。(受访者供图)
“青年戏曲演员优秀剧目展演”上精彩的邕剧表演。
毛南戏使用的特色乐器——祥鼓。
近期,暑期档电影《戏台》热映,再次引发大众对戏曲文化的关注。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广西地方戏曲源远流长,不同剧种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八桂大地的历史记忆。
然而,由于语言门槛、人才断层、观众流失等因素,广西地方戏曲发展面临不小挑战,部分剧种甚至有濒临消失的风险,开展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去年,《广西地方戏曲振兴工程(2024—2026)实施方案》发布,明确加大对我区15个濒危剧种的传承保护力度。如今,多方力量积极行动,让这些艺术瑰宝焕发新生。
1 百年戏韵再“破圈”
邕剧是广西濒危剧种之一,也是南宁市本地独有的剧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南宁邕剧院是最受市民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每逢演出,能容纳数百名观众的剧院场场满座,遇到剧目上新,更是一票难求。“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有些观众甚至是从十公里开外的地方走过来看戏的,有的人还会带上一天的饭菜,从早看到晚。”提及当时的盛况,80多岁的邕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洪琪仍记忆犹新。
然而因为历史原因,邕剧自1969年停演后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目前,广西共有邕剧、桂南采茶戏、壮师剧、文场戏、鹿儿戏、毛南戏、仫佬剧、唱灯戏、客家戏、鹩戏、牛歌戏、师公戏、牛娘戏、啀戏、丝弦戏15个濒危剧种。其中,大部分剧种只有一个国有文艺院团支撑,或仅有少数民营剧团及民间班社维持演出,普遍面临着“有保护无传承,有传承无作品,有作品没有影响力”的困境。剧种知名度、影响力下降,甚至部分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些本土剧种的存在。
面对这种情况,南宁在2000年启动了邕剧保护拯救计划,一批老艺人纷纷投入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新剧目的创编工作,致力让邕剧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出于对邕剧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洪琪与其弟洪珏历经3年时间,编撰了长达92万字的《邕州老戏——邕剧》一书,详细论述了邕剧的历史源流、舞台语言、表演艺术等内容,梳理了400余个传统剧目,形成了独属于邕剧全面、系统的“百科全书”。
一代代艺人孜孜不倦地为邕剧的传承发展奔走,让邕剧再度“破圈”,在今天的舞台上收获了耕耘的回响。
丝竹盈耳,粉墨新妆。7月25日、26日,“青年戏曲演员优秀剧目展演”在邕州剧场上演,邕剧成为展演舞台上的亮点。《三进士之卖身》情节起伏,《阵前邂逅》武戏精彩,刀戟碰撞声与鼓点紧密交织,老戏迷们目不转睛,合着韵律打着拍子,精彩处掌声雷动。
“邕剧唱邕州官话,身段功夫和武技表演多,一眼就能分辨出来。”通过观演,市民何女士对邕剧有了一定了解。展演期间,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剧场观看演出。市民于先生表示,希望孩子能亲身体验这种原汁原味、韵味独特的本土艺术形式,感受地方戏曲独特的唱腔、锣鼓、身段和表演程式。
今年4月1日,《南宁市地方戏曲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这是广西首部地方戏曲的专项立法。《办法》将南宁现存的邕剧、师公戏、丝弦戏等6个地方戏曲剧种作为法定保护对象,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与保障。
“《办法》的出台彰显了地方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为戏曲传承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有助于抢救濒危剧种、培养青年人才,并推动戏曲创新性发展。”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梁素梅说。
据了解,今年南宁还将开展300多场地方戏曲保护发展系列活动,包括戏曲精粹展演、戏曲惠民展演展示、戏曲研学体验等,推动地方戏曲艺术走进乡村、社区、校园,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戏曲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静待生根发芽。
2 薪火传新声
盛夏,夜幕降临,田东县祥周镇仑圩村,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来到排练地点集合,有的人拿上二胡,有的人挥起扇子,咿咿呀呀的腔调响起,在村落上空回荡。他们是当地民间邕剧剧团恒乐社的成员,剧团规模虽不大但已有百年历史。自1908年创社以来,每一代成员都保持着这种“日出劳作,日落唱戏”的状态。
百年剧团得以存续至今,离不开每一代恒乐社成员的无私付出。“当时剧团第一代艺人岑世文,卖掉了家里的水塘和水牛,所得钱款全部用于购买戏服道具和排演等开支。”田东县文联原主席潘仕师说。
尽管并非专业戏曲演员,但剧团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剧目创作。“我在完成新剧目的初稿后,大家便聚在一起讨论修改,集思广益。”恒乐社成员甘桂朝说。
今年5月,恒乐社在南宁邕州剧场举行了他们的专场演出,将表演从村口空地带到了现代剧场。恒乐社第七代传承人黄丽娟见证了剧团几十年浮沉,感慨万千:“‘恒乐社’名字的由来,就是创始人希望剧团能够恒久地办下去。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他的心愿,还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戏剧老、观众老、演员老,部分戏曲演员自嘲所从业的剧种为“三老剧种”,其实是洞悉了重重困境后,仍然选择坚守舞台的执着。而要解决广西濒危剧种传承发展的难题,不仅要靠老一代戏曲演员的坚守,还需要培育新生力量,其中,青少年对戏曲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2023年,广西戏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合作开展“广西戏曲表演人才培基”项目,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开设广西戏曲表演班,以院校合作的形式培养青年戏曲艺术人才。
2024年,浦北县横岭中学、六硍中学先后挂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鹩剧传承学校”,邀请当地的鹩剧文艺队走进校园,对学生们进行常态化的鹩剧培训。“我们学校每周都会安排鹩剧表演课,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本地的鹩剧。”横岭中学相关负责人说。
更早之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作为毛南戏的发源地,面对当地中小学校教师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教学知识培训。同时,毛南戏教学教材《三娘与土地》也送进了全县校园,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本土文化、感受毛南戏魅力的大门。
戏曲文化的发展、成熟、壮大,始终离不开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三娘与土地》是毛南戏的第一个剧目,于1959年创作,根据毛南族民间习俗“肥套”(意为还愿仪式)创作,经历了多次复排,至今仍活跃于舞台。
作为《三娘与土地》1992年复排版的演职人员,环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韦庆华深切感受到了变化:“原本毛南戏的观众以老年人为主,现在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面孔。”
一度沉寂的毛南戏,如今渐现生机。2019年开始,毛南戏新作《将心比心》《一个都不能少》等作品接连推出,迎来创演小高峰。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接地气、暖人心的剧目顺利地拉近了戏曲艺术与当地群众之间的距离。
“在舞台上看到观众随着表演真情流露的那一刻,就是我们坚守戏曲文化的意义。”毛南戏青年演员覃海浪说。他的父亲曾是《三娘与土地》的主要演员之一,从小对毛南戏耳濡目染的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将毛南戏今天的故事继续传唱。
3“加戏”加出新机遇
目前,广西濒危剧种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场地、资金等因素,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此,部分剧种开始探索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桂南采茶戏流传于玉林、钦州一带,演出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近年来,在桂南采茶戏新剧目创作伊始,创作者就以“展演版”“惠民版”不同版本分开进行编创。无论是《绿珠女》《八桂先驱·朱锡昂》这样的大型桂南采茶戏,还是《禾花飘香》《桂圆情》这类采茶小戏,均得到当地群众好评。
受众范围不断扩大,让广西濒危剧种被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个暑假,广西多个高校的实践团队活跃于老城街巷,通过走访老艺人、观摩排练、查阅史料等方式,记录下广西濒危剧种的生存状态与传承故事。
平南县也迎来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牛歌溯韵·文化深耕”实践队的学生们。在平南县文化馆,实践队队员与小朋友一起拿起画笔,认真细致地描绘牛歌戏脸谱。不同于以往戏曲推广时传统的观赏表演、学习唱腔等方式,新颖有趣的传播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关注濒危剧种、挖掘历史内涵的兴趣。
如今,地方戏曲文化有了集中展示的窗口。位于南宁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新会书院,是南宁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这里以南宁戏曲博物馆的身份焕发新生,成为戏曲艺术守护的重要阵地。
戏台上,古老唱腔穿越时光,原汁原味的表演让观众拍手叫好;戏台下,书院一角放置着数字戏装体验屏,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至《龙象塔奇缘》的武打场景。近半年内,已有3.6万人次在这里扫码生成专属戏曲形象,短视频播放量超8000万次。还有许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尝试穿上戏服、学习戏曲动作,拍照打卡并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让戏曲文化的魅力在网络空间扩散开来。戏曲文化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计划在南宁戏曲博物馆里推出艺术展览、研学体验、非遗课堂、戏曲习俗体验等内容。目前,部分内容已向公众开放体验,更多内容正在打造中。”南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宁说,“下一步将不断丰富南宁戏曲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比如开展体验戏曲妆造等活动。同时,注重宾阳师公剧、丝弦戏等地方戏曲的宣传和展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土剧种。”
4 百花齐放 广西有戏
广西濒危剧种是构筑和展现广西戏曲资源大省和文化旅游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方力量围绕濒危剧种的保护传承创新积极行动,成效初显。
2022年4月,我区正式印发《“广西有戏”品牌战略行动计划(2022—2024)》,将广西濒危剧种下基层演出列为重要工作。2024年,广西获得750万元戏曲公益性演出项目资金,涉及10个设区市、15个濒危剧种和21个演出单位,开展了1479场公益性演出,惠及观众近60万人次。2024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实施广西濒危戏曲折子戏提升项目,复排21个传统濒危戏曲折子戏,其中5个项目列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12月,在梧州举办2场全区濒危剧种优秀作品展演,汇集10个城市演出队伍的20个剧目,展示了复排提升成果。
尽管如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相关负责人也指出,目前广西濒危剧种发展仍存在缺乏传承人和演员等问题,演员年龄普遍偏大,民营剧团全职演员数量少,且缺乏专业系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资金支撑。今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继续实施濒危剧种免费或低价演出项目,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实施广西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做好重点项目。
濒危剧种开始复兴的势头中,邕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冯杏元对此感触颇深。他表示,当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濒危剧种作为调研选题,反映了青年人对戏曲文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了解的转变。在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戏曲必须创新才能发展,培养年轻观众群体是重要任务。
“数字化是濒危剧种破局的关键”,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曹庆华提出,对口传剧目进行音视频建档,建立数智化基因库;运用AI修复老艺人表演影像;制作适合手机传播的短视频与短剧,吸引年轻人关注。除技术创新外,还要“两条腿走路”,如彩调剧《新刘三姐》将传统四门调与现代交响乐融合,在坚守艺术根本的基础上创新表现形式,让文化瑰宝得以传承。
华丽转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与不懈的努力。广西濒危剧种的保护传承创新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政府相关部门持续发力、传承人坚守初心、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多方形成合力,共同为广西濒危剧种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期待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绽放新的光彩。(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浏榴 刘 山 实习生 金 露 文/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emg是什么意思 | 平安果什么时候吃 | 电灯泡什么意思 | 香灰不落预示着什么 | 什么眼镜品牌好 |
水瓶座什么性格 | 肾功能三项检查什么 | 印尼用什么货币 | 什么奶粉好啊 | 12月27日是什么星座 |
什么牌奶粉好 | 半月板后角变性什么意思 | 醋酸生育酚是什么东西 | 吃炒黑豆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 吴亦凡为什么退出exo |
c14阳性是什么意思 | 北京的市花是什么 | 早上喝一杯温开水有什么好处 | 开心果是什么意思 | 雍正为什么只在位13年 |
阿碧的居所叫什么名字hcv9jop6ns5r.cn | 绞丝旁一个奇念什么hcv9jop2ns3r.cn | 铅超标吃什么排铅hcv8jop0ns5r.cn | 上颌窦囊肿是什么意思hcv9jop6ns6r.cn | phicomm是什么牌子hcv8jop3ns8r.cn |
牙周炎吃什么药hcv8jop3ns1r.cn | 尿结石是什么引起的hcv8jop9ns6r.cn | 18kgp是什么意思hcv7jop9ns1r.cn | 梦见不干净的东西代表什么hcv8jop4ns8r.cn | 奠基什么意思hcv9jop3ns4r.cn |
诗五行属性是什么hcv9jop7ns2r.cn | 九月三日是什么日子hcv8jop7ns3r.cn | 营养师属于什么专业hcv7jop5ns6r.cn | 赖氨酸有什么作用hcv9jop6ns0r.cn | 月经期间能吃什么水果hcv9jop6ns6r.cn |
为什么会尿频尿急naasee.com | 有什么办法让男人死精hanqikai.com | 北京大学校长什么级别hcv8jop4ns3r.cn | 么么叽是什么意思hcv9jop5ns4r.cn | 伊朗是什么民族hcv9jop4ns8r.cn |